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桥--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15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诞辰115周年。2020年8月18日上午,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以斯诺在京故居地、《红星照耀中国》写作地(东城区盔甲厂胡同6号,现已改为北京中安宾馆)为主会场共同举办“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15周年”线上对话会。

在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纪念斯诺诞辰115周年,追忆他对促进两国友好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加强双边交流合作贡献智慧与力量。斯诺的家乡人、亲友、他所开创的友好事业的继承者、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一一登场,悉数发言、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中方会场设在斯诺先生当年在京的故居地(现已改建为北京中安宾馆)


来自斯诺亲友的声音


何理良女士(左三)、斯诺先生(左四)

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的夫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何理良女士是斯诺生前好友。她深情的讲到:斯诺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人,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也是首位西方记者让世界确信中国人民必定会战胜法西斯,赢得光明的未来。何老回忆斯诺曾在中美之间建立友谊与相互理解的桥梁,前途艰险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终必将架起。何老呼吁中美各方共同努力,巩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和理解的桥梁,因为这是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

海伦·斯诺的侄子艾瑞克·福斯特作为斯诺先生的亲属及后人代表谈到美国现任政府的对华言行是正在拆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美友谊之桥,“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的多,不能答应这届美国政府破坏由斯诺先生等前人参与奠定的中美友谊的基石。



嘉宾发言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曾经轰动美国,向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是当时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他对中国抗战的深入报道让美国人民了解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些都为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中美关系处于困难时期,我们更需要像斯诺先生当年那样,为两国人民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而铺路架桥。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愿充分调动各领域资源,与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维护好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吉姆·马克库斯科

作为斯诺先生的家乡人,他表示《红星照耀中国》正是中美友好的明证。当年此著作帮助对中国不甚了解的美国民众更好的了解中国提供了路径。这一情形似曾相识,因为今天仍然有很多美国民众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而我们的任务正是重建斯诺先生当年架起的沟通之桥。越是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民间友好越是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顾品锷大使

充分肯定线上对话会的交流形式,希望此次活动只是中美各方在线上迈出的第一步,期待在今后能够开展更加频繁的交流互动。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今天的中美关系需要我们展现勇气、智慧与求真务实的精神。纪念斯诺先生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并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塑造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美两国人民不应成为彼此的敌人,而应求同存异,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委员龚文庠

要对世界产生影响,重要的是青年人。我数十年给包括斯坦福在内的美国留学生授课的体验是,多数学生结束学业后都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他们回国后讲述的中国故事,又能影响到更多的美国人。这些留学生都在做斯诺先生当年做过的事,即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前市长斯科特·瓦格纳

希望看到中美各方加强在教育、艺术、旅游、商业领域的交流合作。非常赞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观点,即人民热爱和平,应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表示斯诺先生的精神激励着像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这样的友好组织为促进中美友谊做出不懈努力。


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常务副主席西德妮·伍德

我曾多次带队美国学生访问中国,每一次中国之行都改善了美国学生对中国的观感。我认为应加强对青年人特别有吸引力的流行文化方面的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中美合拍的多部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促进了对彼此的认知与了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民间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亮

在中美关系面临困难之际,纪念这位有正义感的美国记者非常重要。我们的纪念活动,是对那些面对邪恶不肯屈服的人们的表彰,也证明了我们坚信两国关系能够走出困境。

发言嘉宾们还进行了气氛热烈而友好的互动,就如何更好的传承斯诺先生开创的事业、如何加大对青年人积极、正面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开展友好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线上对话会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高振东主持。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级巡视员高双进、副会长苏本生等出席活动。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及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在京外国留学生、北京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师生,以及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会员和美国堪萨斯市友华人士100余人在线上参会。

延伸阅读1

盔甲厂胡同6号,旧时的门牌号是盔甲厂13号,在胡同西段南侧,如今已改建为“中安宾馆”。斯诺先生及夫人海伦1933年至1937年期间在此居住。斯诺先生在此居住之时正是“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的年代,他从这个院子走上街头,投身于一二·九运动,写出了通讯——《中国的贞德被捕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传来,给斯诺先生带来新的思考,他又从这个院子出发,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和调查,先后写出《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和《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

延伸阅读2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老朋友,115年前他诞生在美国腹地的密苏里州堪萨斯市。80年多年前,斯诺先生在陕甘宁边区对毛泽东主席和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老百姓进行了深入采访,并随后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客观报道,促进和唤起了全球正义力量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同情与支持。中国解放后,他又三次来到新中国,作了长时间的、广泛的参观访问。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风云变幻,道路崎岖,始终坚持不懈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努力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并说“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延伸阅读3

文章节选来源:文汇 作者:钱承军

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erSnow)曾在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期间及时向欧美的一些报社和通讯社发稿报道,从而使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最快速度传播到全世界——这是长期以来常见于一些亲历者和研究者著作文章中相当普遍的一种说法。

最早提出此说的是与斯诺有着师生情谊的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执委会文书陈翰伯。在运动爆发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与张兆麟(燕大学生自治会主席)、黄华(燕大学生自治会执委会主席),以及黄敬(北大数学系学生)、姚依林(清华大学历史系学生)等学运骨干经常到斯诺家里打听消息,议论时局,并商讨如何开展学生运动。陈翰伯在《在斯诺的小客厅里》(《读书》1979年第九期)一文中回忆道:我们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已辞去燕大教席,专任《纽约太阳报》的自由投稿记者……事先,我们已经通知斯诺夫妇。我们把宣言、口号、游行路线和集合地点(新华门)对他们说了。十二月九日晚上,斯诺给《纽约太阳报》发了一封长电报,称这是北平学生的又一次“五四”运动。在北平的外国记者,只有斯诺一人发了一条独家刊载的新闻。

陈翰伯是与斯诺关系较为稔熟的“我们”中唯一对此事做出回忆的见证人,文章发表后,当时仍健在的张兆麟、黄华、姚依林三人均未提出异议,故陈说就此被研究界奉为圭臬,并因袭延用至今。

而美国学者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JohnMaxwellHamilton)所著《埃德加·斯诺传》(学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一本资料详实、质量较高的斯诺传记,其中亦有相似记载:斯诺在发给《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电讯稿中是这样报道游行的:“此地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起因是抗议日本强占北方领土的阴谋。学生运动经常改变中国历史,它是革命的。”

以上描述多年来被人们引用并流传,然而,斯诺当年是怎样具体报道“一二·九”运动的?这是笔者在研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一直很想追根溯源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报道内容反映的是运动爆发前一个月的情况

由于在国内查检《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原件有较大难度,2017年8月,笔者约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博士生JingyuanQian在美国图书馆帮助查找1935年12月份斯诺在这两种报纸上刊发新闻电讯的情况。结果发现《纽约太阳报》于12月9日刊载了一则斯诺写的有关近期北平学生运动态势的报道,刊出时间恰巧与“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日一致,但斯诺发文给报社的时间却是11月12日,从时间上即可看出,其报道内容反映的应为运动爆发前一个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