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系列讲座

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于1993年在黄华同志的提议下在北京大学成立,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教授为第一任中心主任,2004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郝平教授接任中心主任,第三任中心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20年来,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介绍埃德加·斯诺和其他著名国际友人的事迹和著作,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促进中国与美国及其它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强友谊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心在2005年和2007年成功主办了埃德加·斯诺百年纪念国际研讨会和海伦·斯诺百年纪念国际研讨会。2012年,斯诺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和以“人文交流:创新 友谊 和谐”为主题的第15届中美斯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心的委员们在《北京大学学报》、《出版发行研究》、《传媒》、《中共党史资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中美人文交流研究的学术论文,出版编写了《埃德加·斯诺:向世界见证中国》等系列丛书,中心的研究向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中美人文交流方面拓展。

为加强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人文交流研究及发挥民间外交作用,我中心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共同筹备编写出版《中外人文交流系列丛书》,第一辑以《中美人文交流系列访谈》为主题。

目前,中心已经邀请马海德、阳早寒春等多名国际友人的二代三代子女在北京大学举办系列讲座,向大学生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著名国际友人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同时,组织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采访著名国际友人及其子女,出版访谈录,第一本以介绍美国国际友人为主,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再现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心还通过访问美国的美中友好协会,与国际友人一起研究中美人文交流史。研究成果也将收入丛书中。目前已经访问或建立联系的协会有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Edgar Snow Memorial Foundation、美中人民友好协会US - China Peoples Friendship Association、美国对华友好协会The Society for Friendship with China, Inc.、海伦斯诺文学托管会Helen Foster Snow Literary Trust、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美中友好城市协会Kansas City-Xi an Sister City Committee等。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筹备编写出版的《中美人文交流系列丛书》包括:

1、《埃德加·斯诺:向世界见证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本书总结了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有关斯诺研究的多次学术会议的主要成果,收录的66篇文章体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斯诺的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显示了斯诺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郝平教授为本书作序。

2、《埃德加·斯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本书是以北京大学两篇斯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通过挖掘埃德加·斯诺的322封书信和海伦·斯诺的5本采访笔记等未被发表和引用过的第一手资料,考证现有斯诺研究成果,再现历史事实,深入解读两位斯诺对中美关系的贡献。

3、《架桥Bridging—A photo essay of the life of Helen Foster Snow》,海伦·斯诺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Sheril Foster Bischoff)编著,安危译,美国3次出版,我中心重新编辑后在中国出版。本书的300多张照片是从海伦·斯诺的40箱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再现了这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第一位中国“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和“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的美国记者不平凡的一生。其中包括海伦·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的珍贵照片资料。

4、《今日中国Inside China Today》,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荣誉主席戴蒙德(E. Grey Dimond)著,外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我中心重新编辑再版。本书作者1971年随美国医生代表团访问中国,之后十几次再度访问中国,与埃德加·斯诺、马海德以及和吴蔚然等众多中国医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书中从作者与马海德在中国、瑞士、美国的多次谈话交流入手,从另一个视角描述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年95岁高龄的戴蒙德大夫不但是中美医学交流与合作的先驱,也是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的创始人,他与黄华发起了两年一度的斯诺国际研讨会,目前已经举办了15届。2014年将在斯诺的家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举办第16届斯诺国际研讨会。

5、《中美人文交流访谈录》,采访编辑中。本书以中英文双语出版,采访对象中第一部分为目前仍然生活在中国的著名国际友人的家庭,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再现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二部分采访目前活跃在中国教育科技界的新一代国际友人,展现他们在中国实现和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三部分采访对象为近年来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进行采访安排的有以下:

马海德(George Hatem)四代人的中国情缘
沙博理(Sidney Shapiro)
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以美国记者身份进入中国)
阳早(Enwin Engst)寒春(Joan Hinton)
史克(Bertha Snack)北外教授,北京周报
艾琳(Aileen)新华社
耿丽淑(Talitha Gerlach)宋庆龄基金会
杜丹德(Daniel Dudek)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师
萨文迪(Gavriel Salvendy)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系主任
雷蒙(Jeffrey Lehman)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
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哈佛大学教授
马珍妮(Betty Jane Marcum)郑州大学教授
麦克德尔米德(Alan Macdiarmid)吉林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蒙代尔(Robert Mundell)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多所高校名誉教授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潘维廉(William Brown)厦门大学教授
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杨振宁、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为了更好地让参与采访的大学生了解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中心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选修课《名记者专题》中邀请了国际友人的二代和三代后人举办讲座(2012年春季学期以中文演讲,2013年春季学期以英文演讲),介绍著名国际友人的历史作用,学习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生对国际友人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新闻素养,以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目前已经邀请在北京大学举办讲座的有:

1、阳早(Enwin Engst)寒春(Joan Hinton)的儿子阳和平。阳早1946年来到中国,寒春1948年到达中国,共同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和奶牛事业。阳和平现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1949年阳早、寒春在陕北。


60年代阳早、寒春与3个孩子在北京。


自行设计制造设备。


养了一辈子奶牛的阳早和放弃了核物理研究的寒春生前在北京的农场。

2、克鲁克夫妇(David &Isabel Crook)的儿子柯马凯和卡尔。戴维·克鲁克1938年到达中国,伊莎贝尔·克鲁克1915年出生于成都,为北外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柯马凯现为中国工业合作社主席,卡尔从事中英贸易。


1948年克鲁克夫妇与叶剑英。


50年代克鲁克一家人在中国。


晚年的戴维。


98岁高龄的伊莎贝尔在北大讲座中回答学生提问。

3、夏庇若(Michael Shapiro)的儿子夏乐进。夏庇若1950年到达中国,一直在新华社从事翻译工作。


1950年夏庇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


在中国生活的夏庇若一家人。


毛泽东与夏庇若。


夏庇若去世第二天获“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4、陈友仁之孙陈一文。英籍华人陈友仁1911年回到中国,被称为民国外交强人。其子陈依范协助新华社创立伦敦分社。


陈友仁创办《京报》。


陈友仁陪同宋庆龄离开上海到莫斯科。


1927年陈依范护送鲍罗廷返回苏联。安娜.路易斯特朗等人同行。


1987年陈依范向康克请介绍美国宋庆龄基金会工作。

5、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克力文主讲。


爱泼斯坦与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


爱泼斯坦与毛泽东等人在延安。

6、星海生于北京,是1950年来中国的巴西外国专家马尔丁斯的女儿。星海1988年在央视元旦晚会上与北大的同学大山合演的小品《夜归》中饰演玉兰,现在专职做中巴政府间交流的高级翻译。

7、安地生于北京,他的父母是来自美国和意大利的外国专家。安地现在中国从事电影制作,如《大班》、《末代皇帝》、《异形IV》、《蝙蝠侠III》以及10几部中国影片。

8、沙尔玛生于北京,他的父母是来自新加坡和印度的外国专家,创办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地语频道。沙尔玛现在中国从事商务英语教学软件开发工作。

……

目前,《中美人文交流访谈录》已经进入紧张的采写阶段,预计于2013年下半年出版。